相关资讯

建国后,毛主席和李银桥散步,突然问他:是李敏好还是李讷好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你觉得,李敏和李讷,谁更出色?

那天,毛主席和李银桥在外面溜达,走着走着,他突然想起前几天和梅白聊过的事,就随口说了这么一句。

作为毛主席的贴身卫士长,李银桥经常与这两个孩子打交道,于是他就说道:

这两个孩子都挺不错,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,他们都很勤奋,也不摆架子,特别听主席您的话,真是让人喜欢的一对好孩子!

李银角言辞真挚,并非刻意奉承,毛主席听后内心深受触动,却依然觉得有所欠缺,轻轻摇了摇头。

作为一位父亲,主席自然深爱着自己的孩子,但他更期盼子女们能自强自立,靠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,而不是依赖父辈的羽翼庇护。

如今,李银角的看法让毛主席感到这些年的付出总算有了回报,同时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。

毛主席是怎么教导自己子女的呢?他和梅白聊了些什么,才引发了这段对话呢?

【吃苦耐劳不特殊】

李讷和李敏是毛主席的两个女儿,他始终以她们为荣。

这两个女孩与其他"高干子女"不同,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,李讷和李敏也从未真正利用过"毛泽东女儿"这个身份去获取任何特殊待遇。

读书那会儿,毛主席跟两个小姑娘说好了,到了学校不能提他是毛主席,也不能说她们爸爸是当官的,而且不准坐中南海的车去上学。

简单来说,就是不允许搞特殊待遇。

李讷和李敏明白父亲的用意,可心里还是有些不痛快。她们好不容易有机会上学,却得时刻小心掩饰身份。不过,能上学的兴奋劲儿终究压过了这些烦恼。

在此之前,李讷和李敏也接受过教育,不过没进过正规学校。那时正值战争时期,李讷跟随毛主席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。她的学习主要由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和他的妻子来指导。

随着局势逐渐平稳,李讷终于获得了进校读书的机会。

李敏四岁就被送到苏联,和贺子珍一起生活。贺子珍负责她的教育,直到她十二三岁才被毛主席接回身边。刚回来时,李敏自己都感到难以置信。

次日,王鹤滨——毛主席的私人助理,负责护送李讷和李敏去学校。到了那儿,校方给了他两份学生入学表格,其中一项需要填写家长姓名。

王鹤滨对这件事拿不定主意,不敢擅自决定,于是回去向毛主席请示。

毛主席笑着对我说:“那些学生,你就直接写你的名字吧!”

就这样,王鹤滨成了李讷和李敏的法定监护人,他的大名被写在了家长信息里。从那以后,每当学校有事需要联系家长,都是王鹤滨以父亲的身份去学校处理。

由于家境普通,她们在学校的生活并不如意,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艰难。

作为首都的学校,这里的学生很多都是干部子女,李讷没想到同学之间的攀比会这么严重。

那些在北京政府大院成长的高干子女,在学校里整天聊的就是谁爸当什么官,家里开啥好车,有什么靠山。

有人打听李讷的家庭背景,她随口说自己是“普通上班族”家庭的孩子。这本是很平常的事,可话刚说完,就发现周围的人露出轻蔑的神情。

李讷在学校里过得不太顺心,一方面和同学关系处得别扭,另一方面还得隐瞒父亲的身份,这让她在课堂上也经常遇到难题。

李讷在学校的第一堂课是语文课,课文要求大家大声朗读,里面出现了“毛泽东”这个名字。

这篇课文在班上其他同学看来再普通不过,但对李讷来说,却怎么念都念不顺畅。

李讷从未直接叫过父亲的名字,在她看来,这样称呼是对父亲的不敬。然而,周围的人并不了解这一点,老师们甚至误以为李讷对毛主席没有好感。

李讷满脸涨得通红,面对众人的追问,她根本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说明情况,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一声不吭。

教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哄笑,年纪还小的李讷哪能承受这种打击?再想到之前同学们投来的轻蔑目光,她再也忍不住,趴在桌上放声大哭起来。

李讷刚进家门,就忍不住扑向父亲,带着满腹委屈向他倾诉了整件事。她眼巴巴地望着父亲,小心翼翼地问道:“我能不能不瞒着别人您的真实身份呢?”

毛主席心里虽为李讷感到不舍,但说话时态度坚决,语气不容置疑:“不行,你绝不能透露你是毛泽东的女儿。”

见到父亲态度这么坚定,李讷把心里的难过和不满都默默忍了下来。她不再多说一句话,也从未对外提起过父亲是谁。就连放学回家,她也是自己坐公交车,从不让人接送。

毛主席对女儿们的言行感到非常满意,他对两个孩子倾注了极大的心血,就连给她们取名字“李讷”和“李敏”也蕴含了特别的寓意。

《论语》里有句话叫“说话要谨慎,做事要勤快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:希望闺女少耍嘴皮子,多干点实在事。

从名字中就能看出,毛主席对两个女儿寄予了深厚的期望。在日常生活中,他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培养李讷和李敏的。

毛主席对李敏的要求同样严格,就像对待李讷一样。尽管李敏小时候并不在毛主席身边长大,可自从回到父亲身边后,主席同样教导她要懂得吃苦耐劳。

李敏读书那会儿,赶上国家经济特别紧张,她在学校天天饿肚子,只有周末回家才能好好吃上一顿。

她曾向毛主席反映在学校经常饿肚子,但主席既没给出回应,也没给予特殊照顾,反而对李敏说:要和大家一起面对困难!

毛主席认为,年轻人要成长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,必须经历艰苦的磨练。特别是在国家和老百姓日子不好过的时候,他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任何特权,要求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,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。

这得从李讷小时候说起。李讷从小就跟着毛主席生活。她五岁半那年,毛主席发现她们住的窑洞窗户坏了,就请来一位年近五十的老木匠帮忙修理。

完工时恰逢中午,主席留老木匠一起用餐。起初,老木匠因主席地位特殊,不敢多言,只是默默吃饭。

毛主席察觉到他的紧张,就随意地跟老木工闲聊起来。聊了几句后,老木工渐渐放松了,看到桌边有孩子,便讲起了自己童年的故事。

我小时候可没少挨揍,挨打的次数比吃饭还频繁,很多时候被打得莫名其妙,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。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,我们那会儿真是遭罪多了。

老木工笑着讲道,“不过呢,这种事在我们村挺普遍的。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没少挨打,我还亲眼见过一个娃被他爸打瞎了一只眼。说来那当爹的也不是存心的,听说后来难过了好长时间,心里特别后悔。”

李讷听到这件事后,咬着筷子陷入了沉思。她心里非常同情那个眼睛受伤的孩子,这种场景她以前从未见过。

但她到底是个孩子,心思一转,立刻说道:“我爸爸最好了,他从来没打过我。”

听了这话,众人都被逗乐了,纷纷觉得李讷天真有趣。唯独毛主席神情严肃,他指着碗里的"金银元宝饭"说:"要是你爹没这东西,照样会收拾你。"

毛主席给这种混合了小米、大米、白薯和辣椒的饭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"金银元宝饭"。那会儿大家经常饿肚子,能吃饱一顿已经算很不错了。

毛主席之所以会这么说,主要是因为在老木工那个年代,孩子们经常挨饿,吃不饱饭。肚子一饿,小孩子就容易闹脾气,不懂事,也不理解父母的难处。这样一来,父母难免会动手管教孩子。

换句话说,环境越艰难,对孩子的考验就越大。李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长,虽然因为是毛主席的女儿,生活上没受太多苦,但她同样要承受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压力。她的成长经历,也离不开这些艰难困苦的磨砺。

李讷经历的是战争时期的艰难,而李敏则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。虽然她随贺子珍在国外生活,但内心一直渴望像其他孩子那样拥有父母的关爱。

李敏和毛主席虽然是父女关系,但两人见面的机会其实并不多。即便有一次毛主席去了李敏所在的香山,但他在那里住了181天,期间也只和女儿一起吃过一顿饭。

从之前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,毛主席并非不疼爱李敏,只是他把对全国人民的关爱放在了首位,因此自己的子女只能排在次要位置。

事情并非如此简单,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,还得从主席和梅白先生之间的谈话说起。

【高干子弟多柔弱】

"你还记得曹操是怎么评价汉献帝的吗?"有一天,毛主席突然向正在忙碌的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提了这么一个问题。

梅白想了想,回答道:“从小在皇宫里出生,在女人堆里长大。”他读过书,对这个问题很了解,也大致明白了毛主席问这话的用意:这是在探讨如何教育孩子。

怎么教育孩子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事儿,有人觉得该多宠着点孩子,多关心他们;也有人认为应该对孩子严格管教,不能惯着。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
毛主席对这件事特别上心,他提起汉献帝其实是为了引出如何教育子女的话题,不单单是和梅白讨论历史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不少参加过战争的老兵都获得了军衔,很多干部也升到了重要岗位。这些人的孩子,自然就成了人们口中的"干部子女"。

那些高官家的孩子,不就像古代的汉献帝一样吗?从小被宠坏了,一点苦都受不了,就像温室里养的花。有些人干脆把他们比作“扶不起的阿斗”!你知道外面的人是怎么说他们的吗?

毛主席轻叹一声,“‘高干子弟'这个称呼,表面上看是身份显赫,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”

梅白心里清楚,后面的话不用多讲,那些所谓的“温室花朵”都是从小娇生惯养的,他们一出生就是高干子弟,生活优渥,可不就是天生就含着“金钥匙”吗?

现在的孩子缺少了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,整天就爱比谁家爸爸更有本事,谁家的车子更高级,谁家的条件更优越。

毛主席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操碎了心,这事儿确实让他头疼不已。

“你家小孩也坐你的车吗?”毛主席话锋一转,接着问梅白。

梅白立刻回应道:“就算你坐,我也不会让你坐。”

“这是怎么实现的?孩子们都乐意参加吗?”毛主席接着询问。

梅白直接说道:“这要看是谁,女孩子一般比较听话,叫她们别坐,她们就老实站着了。可男孩子就不一样了,要是他们硬要往上挤,我就得动手把他们赶下去。”

毛主席对梅白的做法非常满意,笑着说:“你做得不错,我得让大家学习你的好方法。”这次谈话之后,主席就提醒身边的人要重视孩子的教育,他自己也特别上心了。

那天,毛主席跟李银桥聊起了两个女儿的事,他心里特别不安,就怕自己的孩子们变成那种只知道攀比享受、不愿意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的“高干子女”。

【结束语】

在培养孩子方面,毛主席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
毛主席明白,要是从小不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,不好好教育培养,孩子长大后肯定会走歪路。

毛主席对待子女从不搞特殊化,经常通过各种方式磨练他们的意志,对他们的要求比一般干部子弟还要严格。

就像文章里提到的李讷那样,毛主席对自己女儿的要求已经够严格了,至于他的儿子,那肯定是管得更严了。

毛主席觉得,他的孩子们不仅要能跟普通百姓一起过苦日子,还得能承受比老百姓更大的苦难。

毛主席以身作则,为大家树立了榜样。他对家里的孩子一视同仁,不论男孩女孩,都严格要求,不搞特殊待遇。他鼓励孩子们勇于吃苦,通过实践锻炼他们的意志力。

无论是一直在毛主席身边长大的李讷,还是十几岁才回到毛主席身边的李敏,谁更优秀并不关键。真正重要的是她们都能吃苦耐劳,拥有坚强的意志!

这样下去,无论是当官的还是普通群众,都会跟着学样,把孩子的教育看得更重,咱们未来的希望——下一代,肯定能培养得更出色!